时光荏苒,逝者已去9年,但他所创造的成就一直影响着克隆学界。至今,他的事迹、为人、成就仍然感动着了解他或知道他的世人。
2017年10月,他曾工作过的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决定将校内最为繁华的一条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以此来纪念他。
曾经,他留学异乡,却心心念念,努力奔走,只为帮助祖国的农民早日小康,积极推动国内惠农科技的提升。
曾经,他搭起“中国桥”,帮助莘莘学子圆了求学梦,热心牵线世界先进的科技人才来中国效力。
曾经,他被病魔缠身,但他矢志不渝,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他,就是康涅狄格大学著名华裔科学家杨向中。
2017年11月17日上午,“杨向中路”("Jerry Yang RD",杨向中英文名字为"Jerry Yang")路牌在美国康州大学那条繁华的路边竖起,当时多家美国和国内媒体争相报道。
美国人记下了他的名字,我想这个名字也应该让我们更多的中国人记住——世界“克隆牛之父“杨向中。
生命之重
杨向中,1959年7月出生在邯郸市魏县一户普通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养过猪,当过“赤脚兽医”,做过公社秘书。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取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学毕业后,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1983年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录取,学习胚胎生物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6年杨向中加入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任该校动物科学系副教授和生物技术中心动物基因部主任,负责组建该校转基因动物实验室;2001年创立康涅狄格大学再生生物学中心,并担任主任。
1997年9月,时年38岁的向中博士被诊断为副腮腺癌,在人生最富创造力的岁月中,他以艰苦卓绝的毅力与病魔进行着生死搏斗,这期间向中博士登上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成为世界著名胚胎生物学家和克隆技术专家。
辉煌成就
由于家境贫寒,杨向中从小营养不良,3岁还不会走路,到了9岁才能上学。1975年高中毕业后便回乡务农,养过猪,当过公社秘书、劳模,还自学兽医知识,成为“赤脚兽医”。
杨向中曾说这段经历为他今后走入科学殿堂作了铺垫。他酷爱动物培育技术研究,“赤脚兽医”的经历进一步增加了他对这门学科的热爱,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他后来的克隆研究成就。
1999年6月,克隆牛“艾米”诞生。艾米是世界上首例采用与生殖系统无关的细胞(耳朵和皮肤细胞)克隆的动物,这是克隆史上的新里程碑,被称为“克隆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这一成果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艾米是用一头已经13岁的母牛艾斯本的细胞克隆的。13岁的母牛相当于人类的80多岁,早已经超过了生育年龄,这是当时世界上被克隆动物中最老的一个。
此后,杨向中小组又利用这头高龄母牛克隆了“戴西”等三头牛。时隔两年,“戴西”通过自然繁殖,产下一头健康牛犊“诺曼”。这说明老年克隆牛的后代照样能够正常发育、怀孕和产犊,一个老年动物克隆的后代并不是这个老年动物的复制品,也就是说克隆后代的生理年龄与老年动物无关。
在2000年于荷兰召开的国际胚胎学会年会上,来自42个国家的1000多名学者一致认为,杨向中的成果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无论从科学还是商业化角度来看它都意义非凡,它在思维上和技术上都是重大的创新与突破。
杨向中孜孜以求的理想是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完善,动物和人身体上有遗传特性的无数微小细胞将可以“克隆”成为用于修补、治疗自身的某个患病器官,有朝一日许多疑难病症可能因此有望治愈。
这项治疗性克隆技术工作从2005年春天开始着手,杨向中希望在癌症打倒他之前实现这个梦想。
心向中华
杨向中自幼在农村长大,他最关心祖国的农民,虽已加入美国国籍,但一直心系祖国,一直惦念着家乡的庄稼人。
他的第一只克隆动物是牛,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用自己的生物技术为改善中国农民的生活服务。为了帮助中国推广科技养牛,他努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反哺祖国。
杨向中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和努力促进中美科技文化交流。1988年,杨向中组织成立“旅美农学会”,志在推动中美农业科技交流,出任首届主席和理事长。1992年,他发起“中国——康奈尔科研基金项目”,这是在海外学者中颇负盛名的“中国桥基金会”的前身。杨向中担任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主席、中国农业科技顾问等职务。
杨向中发现世界一流杂志《自然》、《科学》、《细胞》等极少发表中国国内学者的成果,因为他们对中国的科研水平缺乏信任和了解。于是积极斡旋,从2001年至2005年,《自然》杂志及其子刊编辑部代表团先后三次访华,增进了其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了解。
在2003年12月,《自然》杂志推出了中文版《中国之声》特刊,介绍中国科研情况,次年3月又推出了中文版《中国之声Ⅱ》。两辑特刊都以专业学者的评论性文章剖析了中国科研多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潜力,将世界的目光引向崛起的中国科技。以特刊形式介绍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在《自然》杂志是“史无前例”的,向中博士的努力推动功不可没。
在2010年8月《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纪念杨向中的文章中,田秀春博士(杨向中夫人)回忆说:“他非常关心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他几乎每年都会写几本厚厚的建议书。”
2001年10月,杨向中联同吴瑞、孔宪铎、萧镜如几位旅美专家共同提出了《善用海外资源,引进奶牛克隆等胚胎技术,加速中国奶牛产业之调整与发展,建立世界顶尖畜牧知识经济体》的建议书,建议被我国有关部门采纳,对我国奶业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同年11月杨向中发起成立北京向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振兴中国牛业,增强民族体质”为己任,着力在中国市场上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推广和服务。向中公司经过不断地探索,多年以来对牛育种领域的业务精耕细作,如今已发展成为多元化服务和多门类产品的综合型育种企业。
在与病魔进行了长达12年的斗争后,杨向中于2009年2月5日在美国波士顿病逝,享年49岁。他因克隆大型动物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他的科研人生壮丽辉煌,他的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杨向中博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沾溉后人的事迹很多,成就也很多,写不胜写。今天,我们仅以这篇小小的微信文章纪念向中公司的创立者逝世9周年,缅怀之余,也希望不仅有美国人还有更多的中国人记住他的名字——著名华裔科学家世界“克隆牛之父”杨向中!
参考书目:2013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世界“克隆牛之父”杨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