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犊牛肢蹄问题

发布时间:2019-10-19 11:00:00    浏览次数:

作者:北京向中 李东


我们都知道,肢蹄问题是牧场淘汰率最高的几个问题之一,很多时候发生的措手不及并且淘汰时总觉得十分可惜。虽然犊牛发生肢蹄问题比例很低,但是对下一代的成长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犊牛肢蹄问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先天性和后天性肢蹄问题,乳业发展到现在,先天性问题已经较少见,一旦发生也很容易区别。后天性肢蹄问题主要包括:孕期营养、生产或产后外伤、产后感染。
 

先天性肢蹄问题


最为著名的就是先天畸形,母牛孕期中毒,垂直传播的疾病以及染色体异常都可能导致先天性肢蹄发育不良,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大部分预后较差,也没有很好的解救方案。然而此类问题更多在于预防,实际生产中极少见,通常发生时会有明显的迹象,比如,病牛来自同一时期或同样家系,牧场检测到诸如BVD,赤羽病等传染性疾病。当然,母牛群体染色体异常概率要远大于公牛群体,毕竟公牛经过大量的筛查和验证,染色体异常遗漏的很少,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牧场要保持系谱的准确记录,一旦发生近交衰退,原因很难排查。
近期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常染色体上的一些隐形遗传基因对奶牛患上肢蹄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程度不深,不足以导致大面积肢蹄问题出现,所以我认为这是好的消息,因为反过来,我们育种者可以通过对此类基因的筛选,寻找出对肢蹄疾病抗性更强的奶牛。
 

孕期营养/生产外伤


孕期营养主要包括两方面:能量过剩和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能量过剩指的是母牛在干奶期/怀孕后期摄入过多能量,导致胎儿过大,产道内脂肪堆积,胎儿在子宫空间伸展受限。筋腱长久无法活动会导致暂时性的(1-7天)球节僵硬,通常表现为前蹄无法伸直站立,严重者后蹄也有影响。并且相当一部分的生产中的拉伤都来自能量过剩的奶牛,由于胎儿难以通过产道,经常会发生助产过程中肌肉,筋腱拉伤甚至骨折等意外。此类情况下,前后蹄都有可能发生,犊牛表现出肢蹄对疼痛刺激反射消失,跨坐等,轻微的神经麻痹可以回复,严重者只能淘汰。在这里,强烈建议牧场助产使用加长的产科链,使用双圈法绑定犊牛的前蹄,能够很大程度的分担压力,减少骨折和筋腱撕裂风险;大量使用水溶性润滑剂,并且不要过早助产和干扰奶牛正常生产。当然,胎位不正、双胎、肌肉注射失误等也可能造成以上类似问题。



严重的营养不良也会导致肢蹄缺乏足够蛋白和胶原,伸展和强固性受到影响,一般商业奶牛场极少出现,但是可能出现在干奶牛减肥过度的牧场上。更多的情况是成母牛怀孕期日粮中的钙,微量元素或维生素添加不足,部分牧场会有减肥或者饲料厂调整配方等情况发生,钙和微量元素加上维生素H对蹄壳的形成十分重要,多种微量元素参与了奶牛肢蹄蹄壳上皮细胞的形成和分化。缺乏的犊牛可能出现或不出现虚弱,拒食,腹泻,毛色暗红等等情况,并且由于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都会参与免疫系统构建,相当一部分牛更容易出现关节感染等情况。


产后感染


产后感染从接产卫生,器具消毒,产栏地面以及脐带消毒等方面考虑。助产犊牛感染风险往往比自然分娩的要高,部分原因就是经过产科链未消毒,外伤,员工未带手套和应激等造成的。我更偏好不锈钢的各种接助产器具,无它,只是更加方便消毒和维持干净而已。产栏的地面干净程度也十分重要,因为犊牛在采食初乳之前几乎是零免疫状态,任何的致病微生物都可能致命。通常我们也推荐生产在产栏外或粪道的犊牛需要注射一针长效抗生素帮助抵抗可能的感染。目前,我发现更多的牧场脐带消毒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脐部感染,从而通过血液循环积累到关节部位,常见红肿,发热甚至破损外伤。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很多,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还有支原体等。

推荐的脐带药浴要做到几点:1.碘酊浓度8%,请注意是碘酊,有效碘含量而不是碘的化合物等。2.药浴必须覆盖脐带和脐周至少巴掌大的区域。3.不推荐针管注射,打结等方式,如果脐带过长,可以剪断。然后,很关键的一点,尽早饲喂足量优质初乳能够有效的降低感染风险。


虽然略有浪费,但是绝对划算


后天性的肢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恢复的,请务必保持耐心,如果问题严重,可以采用石膏或夹板固定。这里推荐一种简易自制夹板,选择一定粗度的PVC管纵劈,纱布保定到异常蹄部,通常1-2周即可回复。当然,务必保持定期松绑活血。
 
综上,犊牛肢蹄问题很琐碎,更多出现在细节疏忽上,以上内容可能有所偏颇,欢迎交流指正。